伊人五香丁香婷婷天堂网_国产美女作爱在线观看_A级电影免费在线看_久久国产香蕉观看八

土壤是根本——對人類健康的反思與出路

 2017/4/5    華宏生物

土壤是根本——對人類健康的反思與出路

雷通明 土壤觀察

按:本文原題目為《從土壤學觀點談現(xiàn)代農業(yè)》,作者雷通明先生,籍湖南,浙江大學農學士,密西根州立大學土壤學博士。曾任臺灣糖業(yè)試驗所土壤肥料系主任,為臺灣第一位應用同位素追蹤技術于農業(yè)研究之專家。后出國工作,為美國聯(lián)邦地質調查所研究員。本文原發(fā)表在1987年的《中華水土保持學報》期刊中。


在從事土壤肥料試驗工作二十多年之后,由于兩個試驗的意外結果,又遇一些其它機緣,我對土壤肥料的看法有了很大的轉變。曾經收集一些資料,于一九七二年的《豐年》半月刊第二十二卷第一期上發(fā)表了「美國農業(yè)何去何從」一文。意猶未盡,后來又發(fā)表過「我為現(xiàn)代農業(yè)擔憂」,建議國人要以美國農業(yè)現(xiàn)代化做為前車之鑒,尋求自己的途徑。


近幾年來,看到與聽到的愈多,使我對國內的農業(yè)更為關心。我頗為欣賞瞎子摸象的故事,我對這一問題的看法,只是在摸索了多年之后,才摸到了大象的一部份,但不知是象腿還是象尾?提供國內有心人士參考,并希望大家把個人摸到的部份湊合起來,也許可以了解大象的大部份。


農業(yè)--人人有關


古語說:「民以食為天」,說明了農業(yè)與人類密切相關。


西方也有句話說:「只要你吃東西,就與農業(yè)有關」,臺灣有一份雜志,就拿這句話做過刊頭語,意譯為「人人日進三餐,能說與農業(yè)無關?」臺灣的農業(yè)人口,約占臺灣人口的百分之二十,農業(yè)與國民關系的重要性顯而易見。


一般人以為美國農業(yè)人口只占百分之二,但是與農業(yè)生產直接及間接有關的全部計算在內,就資金及從事工作的人力而言,仍是美國龐大企業(yè)之一。


農業(yè)在人類歷史發(fā)展上的重要性,討論的已很多。周朝的管仲早在兩千多年前就提出「倉廩實則知禮義,衣食足則知榮辱?!怪f。在廣義上說,禮儀和榮辱應是今天所稱的文化,人類要是吃不飽或吃得不對的話,還談什么文化?看看今天全世界的情形,吃不飽的地方有問題,吃得不對的地方,問題更多更大。


法國農學家Voisin、美國的水土保持專家Carter及Dale等,在他們的著作中對農業(yè)影響人類文化的發(fā)展,都有深刻的見解。


被稱為近代農業(yè)化學鼻祖的Liebig有句名言:「羅馬城將西希里(Sicily)的地力拋棄到陰溝里去了」,因為從西希里生產的小麥,一船一船的運往羅馬城,也運走了西希里土壤中的養(yǎng)分,然后隨著羅馬人的糞便,而排失到陰溝里去了。


最后的結局是西希里的地力衰退,不能再生產小麥,羅馬帝國也跟著滅亡了。這難怪前不久有位美國人說,美國把糧食輸送到別的國家去,也該將別國的土壤運回到美國來。


「農為邦本」,不要以為只是中國以農立國才有這句話,其實,這句話的真理,可以應用到世界上任何國家。


土壤--農業(yè)的根本


農業(yè)的根本在土壤--有土斯有財,這是先民的經驗之談,而這一「財」字應該是指廣義的財富而言。美國有位Nichols醫(yī)生,在他行醫(yī)多年之后,忽然患了心臟病,走過一些彎曲之路后,最后才走上改變飲食之路,也才恢復了健康。而后他以自己的經驗著書立說,他的結論也是:只有肥沃的土地,才是人類永久的財富。


好些農學家在工作多年之后,認識到土壤在農業(yè)生產上的重要性,例如前面提到的農學家Voisin就寫過好幾本有關土壤肥料的書。而被稱為近代「有機農業(yè)」(這一名詞并不太恰當,一時想不到更好的名詞,只好仍予沿用)之父的英國Howard爵士,在大學時是學植物病理的。


在印度工作多年之后,最后主張以有機肥料維護地力。他寫過幾本書,其中一本就是《土壤與健康》。無獨有偶的,日本有一馳名國際有機農業(yè)界的Fukuoka先生,累積卅多年實地操作經驗,創(chuàng)設了一種「自然農業(yè)」耕作法,以覆蓋保持地力為主。他在大學時,也是學植物病理的。


有些醫(yī)生主張以食物來維護人類的健康。食物來自土壤,沒有肥沃的土壤,就沒有營養(yǎng)豐富的農產品,也就沒有健康的身體。他們深刻認識到土壤是根本。


除了前述的Nichols醫(yī)生外,Shelton醫(yī)生在他的著作中說:我們要改善食物的營養(yǎng),一定要包括改良土壤在內。


英國的六百多位醫(yī)生曾聯(lián)合發(fā)表一項醫(yī)藥約書(Medical Testament),說明現(xiàn)代疾病起源于飲食與生活的不正常。該約書的起草人Picton醫(yī)生著有《土壤與營養(yǎng)》一書。而剛出版不久(1986),Griggs氏著的(The Food Factor)一書,最后一段引用瑞士醫(yī)生Bircher-Benner著作中的一句話:(Nutrition is not the highest thing in life. But it is the soil on which the highest thing can either perish or flourish.)。


「營養(yǎng)并非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土壤才是最重要的,它可使人類死滅或興旺?!?/SPAN>


被本世紀最偉大人物之一--史懷哲(Schweitzer)醫(yī)生--稱贊為醫(yī)學史上杰出奇才的Gerson醫(yī)生,在多年從事以食物營養(yǎng)治療許多疾病之后(包括癌癥在內),發(fā)覺食物的營養(yǎng)價值,取決于土壤以及其運輸、貯存與加工等因素。


他獨到的提出人體的同化作用(metabolism)應該包括兩部份:


一是內在的同化作用(Internal Metabolism),即是一般人所熟知的人體內部的同化作用;


二是外在的(External)同化作用,應該包括1.植物(食物)2.土壤3.食物的運輸、貯存及加工。


他從人的生理立場出發(fā),不但將食物看做身體的一部份,更進而將土壤也看做人體的一部份了。


假如我們了解他的主張,當一位醫(yī)學專家應邀出席一個土壤微量元素研討會,他一開始就對與會的土壤學者們說(那時我也在座):「你們工作的對象是人」,也就不會感到突然了。 


讓我再引述英國一位經濟學家Schumacher(原籍德國,七十年代去世后,英國成立了Schumacher學社,研究發(fā)揚他的主張,美國也有這類的學社),在發(fā)揮他中心思想的(Small is Beautiful)書中(國內應已有譯本),有一章討論土地的利用(我建議學農的朋友讀讀這一章)。


在這一章,他開始就說:「土地無疑是物質資源中最重要的一項。從一個社會的土地利用上,就可以相當準確的推測到這個社會的將來?!?/SPAN>


他主張人類使用土地應該以三個目標為準則,那就是「健、美、及永恒」,還有第四個目標「生產力」,他說只有這一目標是一般專家們同意的。他又說只要達到前面三個根本目標,第四個目標只是副產品而已--自然會達到的。


美國農業(yè)何去何從?


以上說明我對農業(yè)及土壤的看法,讓讀者知道我是以何種立場觀點來看美國農業(yè)的,讓明眼人看了我這瞎子究竟摸到了大象的那一部位?美國「目前」農業(yè)生產力的龐大驚人是不容置疑的,但我說只是「目前」而已。盡管目前好些美國人還陶醉在這一美景中,但有些人已在為他們的遠景擔憂了。目前這樣的生產力,還能維持多久呢?


有關美國農業(yè)現(xiàn)代化所引起的一些問題,我收集了一些資料,國內的讀者多多少少知道一些。這里我先簡述幾點:

(1)土壤沖刷導致大量表土的流失;(2)土壤及水源的污染引起健康問題;(3)能源問題;(4)家庭農場破產(每星期平均有上千的農戶破產),導致農村城鎮(zhèn)的凋零;(5)由于上述農村失業(yè)人口流入城市,使近年來美國大城市失業(yè)人口的問題更加嚴重。


一九七二年我在《豐年》發(fā)表那篇「美國農業(yè)何去何從」,表示我關心臺灣的農業(yè),希望不要一味模仿美國工廠式或化學式的農業(yè)。那時,至少我自己還沒有覺察到美國社會上明顯的談到這一問題。我也許是過敏的說何去何從?現(xiàn)在的情形卻不同了。


在七十年代初期,美國政府機構及大學是不承認有所謂「有機農業(yè)」的。他們認為那只是開倒車落伍的農業(yè)生產方式,不值得一顧的。然而逐漸的,一些農民親身體驗到多年實行化學式農業(yè)所引起的嚴重后果,于是有人「改行」有機農業(yè)了。


在卡特總統(tǒng)時代的農業(yè)部長,有一年回鄉(xiāng)度假,親眼看到他的老友從化學農業(yè)「改行」有機農業(yè)后,才下令農業(yè)部研究機構組團調查美國以及其它國家的「有機農業(yè)」,并于一九八○年出版了一份流傳頗廣的調查報告,而且還計劃有機農業(yè)的研究。


可是里根總統(tǒng)上臺后,農業(yè)部長當然也換了人,剛要開始的有機農業(yè)研究,也就夭折了。幸而美國大學里有些教授慢慢改觀了。一九八一年全美農學年會竟有了「有機農業(yè)」的小組討論會。一九八四年出版了那次會志,這一出版物的序言是由一九八三~八四年度三個學會(美國農學會、作物學會、土壤學會)的理事聯(lián)名寫的。其中就指出今天的農業(yè)生產是否繼續(xù)沿用目前集約式的生產(指目前工廠式化學式的生產方式),還是引用有機農業(yè)方式?或是混合兩者?這是今天以及后代人類面臨的重大問題。


美國有一全國性的教育電視臺,每周定時播放一個制作嚴謹?shù)目茖W節(jié)目,叫做NOVA(新星)。節(jié)目包括范圍很廣,一九八四年三月間播放透視美國目前農業(yè)生產的節(jié)目。節(jié)目中先是撥出驚人的農業(yè)生產力,然后播放目前農業(yè)的「陰影」面。在這一小時的節(jié)目中,還包括訪問一些農民、農業(yè)工作者、大學教授及政府官員等。


這是一個發(fā)人深省的好節(jié)目,真可說是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或者應該說是百聞不如一見。希望國內能買到這一節(jié)目(價錢并不貴),將對白譯成中文,播放給我國人士及廣大的農民看看。我現(xiàn)在將該節(jié)目廣播員最后說的話,根據(jù)其對白底稿譯述如下:


「我們都需要一個生產豐富而又持久性的農業(yè),讓我們的子子孫孫分享土地給他們的賞賜。」


「改變美國農業(yè),走向更能持久的道上,面臨著好些長久以來難以解決的社會問題?!?/SPAN>


接著他提出一連串的問題:


「農民是否有權不正當?shù)氖褂猛恋??或者說,他們的權利是否應該被公眾保護基本資源權利所超越?」


「科學家的責任,是否只在解決目前的問題?如果由于他們的研究結果,而引起長期性的后遺癥,是否也有責任?」


他也向公眾提出如下的問題:


「我們只拿這一星期超級市場的食品價格來判斷我們農業(yè)生產方式的得失是否公平?是否也應該包括對我們下一代的責任在內?」


最后他說:「這些都是難題,但是我們的將來,卻立足在這些問題上?!?/SPAN>


從上述三位學會理事長的文章中,以及這位廣播員的口中,「美國農業(yè)何去何從?」不是呼之欲出嗎?


美國農業(yè)現(xiàn)代化引發(fā)的問題


對于美國不太熟悉的讀者,希望你從以上的敘述中,領略到確實存在有一些問題。其中有因技術不當而引發(fā)的;也有起因于社會制度的;也有因社會制度而引起技術性問題的,相當復雜。這不是在本文可以詳細討論到的。現(xiàn)在只就技術性問題上作進一步的探討,供國內農業(yè)現(xiàn)代化的借鏡。


今天美國因土壤沖刷而喪失的表土量實在驚人。我可以引用許多數(shù)據(jù),但為一般讀者能得到較深刻的印象,先介紹哥倫比亞大學Smith教授一本書的封面圖,圖面是我們的地球,其上有一列貨運火車環(huán)繞地球十八圈,圖下的說明是:


根據(jù)美國水土保持局公布的數(shù)字,假如將美國每年表土流失量裝入火車貨車箱內,這一列運貨車的長度將繞地球十八周。又假如這列火車以二十英里時速行駛,需要大約三年的時間才能通過你的車站。你能想象到有多少的表土流失了嗎?


土壤表土的流失,要親臨其境的人,才深感事態(tài)的嚴重。前述的美國農業(yè)現(xiàn)況電視節(jié)目中,曾放映過十二年前還是一塊卅五英畝地的農場,于今成了小型的山谷地,要想再恢復生產,不知要花多少成本?(希望有人能告訴我臺灣的表土流失數(shù)字。)


愛俄華州(可說是美國最肥沃的農地)的一位農民描述,他年輕時常坐在一塊大石頭上釣魚,三十年后舊地重游時,大石頭雖仍在,只是旁邊已是二十英寸的沉積泥沙。他文中說:三十年來這些愛俄華的肥沃表土不再生長玉米,而流積到這里來了,當然那里已經無魚可釣了。


你能想象這位農民那時傷感的心情嗎?他的著作中提醒我們說:土壤學家告訴我們,白人剛移民到愛俄華時,這里的草原地土層的平均厚度是十六英吋,經過一百五十年種植玉米后,剩下的土層深度只有一半了。要是再繼續(xù)這樣生產下去,將來會無土可耕了。表土沒有了,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到那時,美國的農業(yè)生產又在那里?難道真的移民到月球上去?


寫到這里,不禁想到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要是當年他們也像今天的美國人一樣,我懷疑今天是否還有中華民族存在?我們不能不感謝祖先的恩惠,給我們留下來保存了幾千年的肥沃土壤。


表土大量的流失是大家公認的,因為有美國國家公布的數(shù)據(jù)。至于土壤品質(以生產的食物營養(yǎng)價值為標準)的衰退,就得從醫(yī)生的著作中去了解。英國McCarrison醫(yī)生在一九二六年就發(fā)表過:根據(jù)用鴿子及老鼠試驗的結果,用有機肥料種出來的小麥及小米的營養(yǎng)價值,要比用化學肥料的高。


Carrel醫(yī)生在他的《Man, the Unknown》(初版發(fā)行于一九三五年,在美國發(fā)行了五十多版,已譯成十八種文字,他是美國人當中,第一位獲得醫(yī)學方面諾貝爾獎的)書中說:(今天)日常供應的食物中所含的營養(yǎng)成分已大不如前。食物雖然保持了原來的外形,但受大量生產的影響,品質已經變化。化學肥料只能提高作物的產量,卻無法補充土壤中枯竭的「全部元素」,因此影響到食物的營養(yǎng)價值。


于今已是八○年代,化學肥料用量更高,食物的營養(yǎng)價值,還會比三○年代更好嗎?前述的Gerson醫(yī)生,根據(jù)他多年用食物治病(包括癌癥)的經驗,他的病人必須食用以有機農業(yè)生產的食物。


在他一九五八年出版的《癌癥治療》一書中就說:「為了我們下一代著想,這是改變農業(yè)耕作與食品加工方法的時候了?!?/P>


他認為:從有機物含量豐富的土壤中所生產的蔬菜水果營養(yǎng)價值高,可以防治退化性的疾病,包括癌癥在內。他于三○年代在德國(他原籍德國,受希特勒迫害而移民美國)曾建議當時的德國衛(wèi)生部長,在幾個大城市利用人糞及動物糞便作堆肥,并當做蔬菜水果的肥料,因而得到很好的效果。


在三○到四○年代,有位Pottenger醫(yī)生,作過一個頗為有名的、長期性的用貓做的試驗。他同時還發(fā)現(xiàn),就連營養(yǎng)不正常貓的糞便使用做肥料的效果,也比用正常貓的為差。這肥料部份試驗是與土壤學者Albrecht(曾任密蘇里大學土壤系主任)合作做的。


有些醫(yī)生及營養(yǎng)專家是以食物營養(yǎng)治病及防病的,根據(jù)他們的經驗,認識到土壤品質影響食物的營養(yǎng)價值,發(fā)現(xiàn)近代農業(yè)影響土壤品質退化。最近有一位營養(yǎng)專家演講,他一開始就說:假如他當選美國總統(tǒng),他就職演說中第一件要宣布的,就是不許大家再毒害土壤,應保護美國最重要的資源--土壤。


少數(shù)的農學家也注意到土壤品質的問題,例如Voisin的施肥一書的副題就是「土壤、植物、動物」。標明這本書是從土壤、植物、動物,這一連串的關系來講施肥的。頗像前面提過的那位醫(yī)生說:你們土壤專家工作的對象是「人」。


這本書收集的肥料試驗結果雖然都是一九六四年以前的,但重要的是他的施肥的觀念︰不但要注意到不同養(yǎng)分間(包括微量元素在內,不單指氮、磷、鉀)的相互影響,還要注意到對動物及人類營養(yǎng)的影響。


他書中的最后一章,先是說明無機肥料的施用,是人類近代史中最偉大的發(fā)明之一,緊接著他又說明「肥料的危險」,他說:假如我們「繼續(xù)」將施肥作為商業(yè)利潤的唯一目標,而不顧及保護土壤及其生產物的生物品質(Biological Quality),勢將進入災禍的路上。


今天美國現(xiàn)代化的農業(yè),已被稱為Agribusiness了。先民曾經告訴過我們:用糞如用藥,藥用錯了,不但不能治病,還可能傷人,甚至可能殺人。這不正是與Voisin書上所說的很類似么?Albecht從土壤系主任職位退休后,寫了不少通俗性的文章。他一再提到美國土壤品質的退化,所生產食物的品質也跟著下降,而我們(指美國人)卻繼續(xù)這樣做。


美國農業(yè)現(xiàn)代化引起另外一個大問題--資源消耗驚人,尤以能源一項最為明顯。美國人口只占全球人口的百分之六,而每年石油的消費量卻占全世界的百分之三十三,直接及間接用在農業(yè)方面的約占全美國石油用量的百分之二十。


所以有人說,美國農業(yè)的基礎不是立足在土壤,而是在石油。又有人稱美國農業(yè)是「石油農業(yè)」。地球的石油存量有限,根據(jù)University of New Hampshire最近(一九八六)發(fā)表估計的存量,美國的油量只能維持到公元二○二○年,全球的石油也將在二○四○年枯竭。請問到了那一天,美國現(xiàn)代化的化學農業(yè)將往何處去呢?


環(huán)境污染是今天人類面臨的最大危機之一,近代的工業(yè)及農業(yè)都不能辭其咎,本文只談農業(yè)方面的。近代農業(yè)造成水源及土壤污染的資料已經很多,我只舉最近兩件新聞報導做例證。加州是美國農業(yè)生產最大的一州,那里有些地方的居民飲用水中,可以聞到農藥的氣味,好些地方居民不得不買水來喝。一加侖飲用水美金一元,比汽油還貴。


今年(一九八七)二月十二日的報紙上發(fā)布一則新聞,根據(jù)農業(yè)部及加州大學三位科學家的報告,在美國好些地方上空的霧滴內所含的農藥(按測定的共有十六種),實際測出量比預估高出很多。其中一位科學家對記者說:這些霧滴可能傷害作物及森林。但是記者沒有進一步問,那位科學家也沒有說,我懷疑這些含有農藥的霧滴,難道會單獨對人類表示客氣而不加害嗎?


以上是從技術問題上看美國現(xiàn)代化農業(yè)。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等機構曾資助一些政治、社會以及公共衛(wèi)生等教授,開會幾次,討論他們對現(xiàn)代農業(yè)的看法。最近(一九八六)這本討論專集出版了,書名是《New Directions for Agriculture and Agricultural Research, Neglected Dimensions and Emerging Alternatives》(全書四百余頁),從書名上可看到這些農業(yè)以外的教授們,都在建議美國現(xiàn)代農業(yè)需要另找新的方向了。


國內農業(yè)現(xiàn)代化--科學化、藝術化


國父孫中山先生曾說過中國要「迎頭趕上」。中國的科技起步比西方晚,比西方落后是不容諱言的。要是老跟在別人后面走,恐怕很難追上,更難超越他們了。要是能將他們走錯路的經驗做前車之鑒,不再跟著別人走彎路,而能看清路線,直線前進,不但可趕上,還能超越,這就是迎頭趕上。農業(yè)發(fā)展,就是一個好例子。


美國目前農業(yè)生產方式的主流,仍舊是「化學式」及「工廠化」的,一般被稱為Chemical或Conventional農業(yè),由于這一方式的生產,引起了上述各項問題。為了保持農業(yè)永久性,維護人類的健康,今天在美國,已有人在研究實行各種不同生產方式。


從名稱上來看,除了引用最多的「有機農業(yè)」一詞之外,茲按英文字母順序排列,尚有下列幾種:Alternative、Bio-dynamic、Biological、 Ecological、Low-input、Natural、Permaculture、Regenernative、Sustainable。今年一月間出版的一份農業(yè)雜志報導說:Little氏即將出版一本有關Conservation Tillage的書,作者將美國的農業(yè)發(fā)展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期在三十年代之前,算是老式的生產方式;


第二期是三十年代后到現(xiàn)在的化學式的農業(yè);


第三期是現(xiàn)在正開始的以Conservation tillage為主,采用前述非化學性的各種生產方式的一部份。


Little氏的看法,當然不能代表全美國農業(yè)界的意見,但至少讓我們看到美國化學式農業(yè)已在改變方向了。我還得重復講一句:美國現(xiàn)代化的農業(yè)是經過多年的考驗,才慢慢走向找尋新的出路。


也許有人會問:美國的科學不是很發(fā)達嗎?他們能夠登陸月球,為什么他們現(xiàn)代化的農業(yè)生產還會發(fā)生問題?還要另找方向?這一問題的答案,相當復雜。我只能就這幾年摸索的一點結果,提供尚未成熟的一些看法,供有心人士參考。更希望大家互相切磋討論,這也是一個關系我們自己與子孫后代的重要問題。


近代科學發(fā)展的主流在物質科學,對于物質現(xiàn)象的了解及應用,可說已到達相當高的程度,登陸月球,就是一個例子。但是科學家對生命科學的了解還很有限,因此生物科學的發(fā)展遠不及物質科學。有人說二十一世紀科學的主流將是生物科學,因為科學家所追求的就是人類還不了解的知識。


盡管科學家在實驗室里已能制造形形色色令人眼花撩亂的新奇產品,但是還無法完全用人工制造出一株小草。所謂試管植物與試管嬰兒,還得從細胞開始,這是生物科學的范疇,而目前科學家對生物科學的知識有限。


一位農業(yè)雜志主編在編輯土壤學家Albrecht的文集時,追憶他生前一再提到法國Voisin在他的《土壤植物與癌》一書(一九五九出版,已譯成五國文字)中的一張圖,顯示了生物科學知識是如何的貧乏。我現(xiàn)在根據(jù)該書的英譯本,繪印如下:


「My philosophy of biological science-compare with the works of the British pioneer of soil science, 」 Sir John Russell, speaking in London in 1958: 「While we have learnt a lot in the last fifty year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we have learnt is that the part of nature that we do not know is infinitely greater than the little bit of it that we think we do.」


「我的生物科學哲學觀--有如英國土壤先驅科學家羅素爵士一九五八年在倫敦所說:過去五十年中我們曾學到許多東西,最重要的是,獲知我們對大自然還不知道的部份,較之我們以為已知道的一點點而言,是無比廣大的?!?/SPAN>


上圖說明中提到的Russell爵士,學土壤的朋友們大都知道他的大名。科學愈進步,發(fā)現(xiàn)對生物科學的知識實在有限。農業(yè)生產的基礎在生物科學,因此,農業(yè)研究從科學立場來看,在基本上就受了限制。


農業(yè)研究不但在基本上受了限制,大多數(shù)的農業(yè)研究者在觀念上也受了物質科學訓練的影響,而以物質科學(嚴格說來應該是古典的物質科學)的觀念來從事農業(yè)研究。這里只能做簡短的說明。古典的物理學,到了牛頓可說是集其大成。


由于牛頓的偉大在于科學上的思想(簡單說來,整個宇宙就是一部大機器),這不但籠罩了物理學和其它的科學,甚至社會科學的思想概念,都跳不出他的掌心,生物科學也不例外。一直到近代物理學在研究原子核的構造時,因應用牛頓的力學碰壁之后,才慢慢建立了一套近代物理學的理論,而其它的科學也開始跳出牛頓的掌心。


好些學者都在摸索其它的途徑,也提出了不少新的假說或理論,但本文無法一一介紹。其實一般人忘了牛頓自己說的話,他說面對著知識的汪洋大海,他不過是一個小孩子在海灘上撿到了幾顆美麗的小石子而已。這不正是前面Voisin的圖嗎?


由于受牛頓機械宇宙觀的影響,一切事物都被當做機器來處理。機器是由許多零件組成,零件組合起來就是一部機器,也就是說,一件事物的全體等于各部分相加的總合。因此,一般受科學訓練的人長于分析(Analysis)而短于綜合(Synthesis),進而影響整個社會器重「專才」而漠視「通才」。Carrel氏在他的名著《Man, the Unknown》書中對這一觀念有所批評,茲錄其原文如下:


「So far, scientific workers devoting themselves, within a minute field, to prolonged study of a generally insignificant detail, have always been the most favored. An original piece of work, without any real importance, is considered of greater value than a thorough knowledge of an entire science. Presidents of universities and their advisers do not realize that synthetic minds are as indispensable as analytic ones. If the superiority of this kind of intellect were recognized, and its development encouraged, specialists would cease to be dangerous. For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parts in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whole could then be correctly estimated. 」


「至今,科學工作者僅致力于他們所喜好的極小范圍內,貢獻一些平凡而瑣碎的研究。他們從事一些說來并無具體重要性,卻認為比全部科學智識更有價值的卓越工作。大學校長及其顧問們,并沒有體會到綜合性智能和分析法智能之間的不可或缺,如果這種智能的優(yōu)勢能被確認,則對科學的發(fā)展將有所鼓勵,而專家們亦不致造成危害,如此一來,組成成分在整體組織中的重要性,方能正確予以評估?!埂?/SPAN> 


由于近代物理學領先,其它科學跟進,逐漸跳出牛頓的機械觀念,慢慢建立了有機體的宇, 宙觀念。兩者最大不同點就是部份(Part)相加,并不等于全體(Whole)。因此,至少綜合與分析同等的重要。由于牛頓的影響深遠,現(xiàn)在還有好些人仍是跳不出他的范圍。


Carrel氏在一九三五年說的上面一段話,到今天還沒有多少改進。農產品----「植物及動物」固然是生物體,農業(yè)的基礎----「土壤」也是有生命的有機體,整個農業(yè)生產應該屬于有機體觀念的范疇。然而一般從事農業(yè)研究工作者,大多仍受物質科學訓練的影響,而為機械觀念所左右。我不禁又要再引用Carrel書中的一段原文:


「Mathematics, physics, and chemistry are indispensable but not basic sciences in the researches concerning living organisms. They are as indispensable as, but not more basic than, speaking and writing are, for instance, to a historian. They are not capable of constructing the concepts specific to the human being ....... The biological workers of tomorrow must realize that their goal is the living organism and not merely artificially isolated systems or models. 」


「數(shù)學、物理、和化學對研究有生命的有機體而言,雖都是不可或缺的科學,但并非基本科學。此等科學之不可或缺,有如對歷史學家而言,最多也不致超越語言或文字而已。此等科學不能建造特定適用于人類的觀念?!磥淼纳锟茖W家,必須體認其努力的目標為有生命的有機體,而不僅是人為的分離體系或模式。」


將上文中的有機體改為農業(yè),生物科學家改為農業(yè)科學家,Carrel的話不就像是針對農業(yè)說的一樣嗎?


科學對農業(yè)發(fā)展在很多方面確有貢獻,這是不容置疑的。我想說明的是:由于生物科學----農業(yè)科學的根基還不穩(wěn)固,再加上一般農業(yè)研究者受物質科學的影響太深(包括我自己在內),農業(yè)的生產不能「完全」依賴科學。


這幾年來,我看到美國化學農業(yè)發(fā)展的后果,假如(我說的是「假如」)認為那是科學化的結果的話,使我想到古人說的「盡信書,不如無書?!乖谵r業(yè)上,我不禁要說「盡信「科學」,不如無「科學」了。


農業(yè)生產涉及的因素很廣,又不能全部依賴科學,像工業(yè)那樣用許多方程序來計算。因此,農業(yè)生產者要將有關生產因素做最適當?shù)暮椭C配合,發(fā)揮最優(yōu)異的效果。


所以土壤學者Kellogg說過:農業(yè)管理是一門藝術學;Albrecht氏的著作中也提到,由于科學對農業(yè)的貢獻,大家忘記了農業(yè)也是一種藝術。


有美國近代愛默生(Emerson)之稱的Berry(他業(yè)農、教書、出版過詩集,有些像陶淵明),在他的著作中更明顯的說出「杰出的農民就是藝術家」,他更說過造就一位太空飛行員比造就一位好的農民要快得多。應用造就太空飛行員的方式,也可以造就良好的士兵和工廠技術員等。但那些訓練方式,卻無法造就好的農民或好的藝術家。


四○年代的一位名記者Bromfield,后來務農,他根據(jù)務農的經驗,曾寫過好幾本書。他在著作中指出農民需要的知識范疇,比其它職業(yè)都要廣泛。因一位優(yōu)秀的農民必須知道如何將廣泛的知識巧妙的配合應用,這不是藝術化的工作嗎?


事實上,西洋早期的科學與藝術是不分家的。舉例來說:被視為法國國寶之一的名畫「Mona Lisa的微笑」(蒙娜麗莎的微笑),其作者Da Vinci(達文西,一四五二~一五一九)也是一位杰出的科學家。以后由于科學的發(fā)展,才同藝術家分家。


歷史的發(fā)展,似乎像古人所說: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近代的科學與藝術,又有合流的征象了。這可用一兩個例子來說明:如美國高中物理學教科書里,有了荷蘭大畫家Van Gogh(梵谷,一八五三~一八九○)的畫;而一九八二年也出版了一位物理學家與一位心理學者合寫的一本書,名為《Einstein's Space and Van Gogh's Sky》。


因此,我認為國內的農業(yè)現(xiàn)代化要走向科學化,同時也走藝術化的道路。用簡單的話語來表示,也許可以叫做「科藝化」。


農業(yè)如何藝術化呢?這有待農業(yè)研究者與生產者的合作。研究工作本身也是一種藝術性的工作(我想,曾經從事研究工作有年的人,大概會同意我這種看法)。


由于環(huán)境及背景關系,一般研究人員大都對某一問題的認識,比一般從事生產者要深入。但是一旦要將實驗室或田間試驗研究的結果進入實際生產應用時,問題就復雜了。這有待當?shù)厣a者的抉擇與配合,這一高度藝術化的工作,就不是一般研究人員所能勝任的了。這不但要有廣泛的知識,還要有多年的經驗。


我們祖先積留下來的多年經驗,可說是寶藏。因為經驗得靠時間的累積,而時間不是任何東西可以替代的。說來慚愧,我還是讀了King 氏的《Farmers of Forty Centuries》才知道我們祖先留下了許多寶藏。King氏的這本書是一九一一出版的,早已絕版,幸而后來復印流通了。


Berry對這本書很推崇,他說這本書可以改變人的思想(大概指對美國人而言,不知國人對此言有何感想?)。最近德國人翻譯成德文出版,此書的價值可說是歷久不衰。King對中國農業(yè)觀察的深入,實在令人敬佩。想想我自己以前對中國傳統(tǒng)農業(yè)的看法,真像佛經里一則寓言—窮子懷寶而不自知。


農業(yè)生產進入現(xiàn)代化后,其所涉及的因素,遠比我們祖先時代復雜。最理想的條件是研究者與生產者合而為一,這在事實上當然不可能。因此,只有兩方面切實合作,而不是那一方面指導另一方面。


因為一方面是長于見樹、短于見林;另一方面剛好相反。在我看來,一個是跛子,一個是瞎子,今天只有在以瞎子背跛子的精神來合作,才能走上農業(yè)生產的康莊大道。


建議


以上談了我還尚未完全成熟的一些看法,只是提供國內有關人士做參考而已。我已說過,我還是瞎子,于今摸到的不知是象腿還是象尾?怎敢提建議?對于問題的本身,雖然不敢有所建議,但對于國內農業(yè)現(xiàn)代化有關聯(lián)的事,我卻忍不住要提一些建議:


第一,希望從國內出來的農業(yè)界人士,無論是考察或學習,不要僅只限于國外的大學及政府的農業(yè)機構(這當然是必須的),也應該去參觀訪問一些「非官方」的機構及其學者專家們。


據(jù)我所知,這些人中有些也曾任教授,做過多年研究工作,只因后來在學術上的思想改變了,不容于所謂「正統(tǒng)派」的學術環(huán)境,或自動、或被迫離職而另謀發(fā)展。他們都懷抱理想,有其獨到的見地。另外還有多年實際從事其它非化學性農業(yè)生產方式的農場,及其生產者。


農業(yè)的知識,不能局限于書本、實驗室、或實驗農場里,因此如邀請前來國內講學或參加討論會的,也不必只限于大學教授及研究員(當然是需要的),前述的人士,也應包括在邀請之列。同樣的,國內的圖書館也應該收集學院式文獻以外的資料、書籍與雜志。


我所要強調的,就是今天西方的化學式農業(yè),已遭遇到困難,因此才有各種各式的農業(yè)生產方法出現(xiàn)。從大量使用化學肥料、農藥、巨型農機耕作,到最自然的Fukuoka自然農業(yè),不施肥料,不用耕作。


從所依據(jù)的知識領域來說,由近代科學到古代的老莊無為哲學,真可說是「百家爭鳴」。Fukuoka經過三十多年的努力,竟將老莊哲學應用到他的自然農業(yè)生產,可以說是創(chuàng)舉。


反觀國內的農業(yè),正在跟著先進國家走向現(xiàn)代化,目前正是一個最好的時機,整理傳統(tǒng)農業(yè)的經驗,采取各式農業(yè)生產方法之長,千萬不可只看到某一方法一時的龐大生產力,未深入研究就貿然跟進,而影響立國的根基,別忘記「農為邦本」的古訓。讓我在此再引用學者Victor的一段話:


「The state is like a tree. The roots are agriculture, the trunk is the population, the branches are industry, the leaves are commerce and the arts; it is from the roots that the tree draws the nourishing sap...and it is to the roots that a remedy must be applied if the tree is not to perish. 」


「一個國家,好比一棵樹。樹根是農業(yè),樹干是人口,樹枝是工業(yè),樹葉是商業(yè)和藝術。因為有樹根,樹才能獲得營養(yǎng)而茂盛?!虼?,如果要使樹不會枯死,樹根必須隨時獲得營養(yǎng)?!?/SPAN>


東西兩方的真理都是一樣的。Berry氏在Fukuoka氏的名著《The One-Straw Revolution》(這本書(一九七八)與King氏的那本書(一九一一),及Howard爵士的《An Agricultural Testament》(一九四○),三本書被有機農業(yè)界推崇為經典之作。)所寫的序言里,有下列幾句話:


「When we change the way we grow our food, we change our food, we change society, we change our values. 」


「當我們改變食物生產方法的時候,我們也改變了食物,改變了社會,改變了我們的價值觀念?!?/SPAN>


農業(yè)與文化不可分。Berry氏在他的許多著作中一再說明:今天美國農業(yè)的危機,也就是美國文化的危機。今天國內農業(yè)現(xiàn)代化正在面臨抉擇道路的時期,農學界人士的責任重大。


我要借美國愛護環(huán)境人士的名言「Action locally, think globally」(小處著手,大處著眼。)希望我們的農業(yè)經營,不僅要為一時著想,更要為千秋萬世著想。謹以此微意貢獻國內學農的朋友做參考。


其次,這篇文章是斷斷續(xù)續(xù)寫成的,有時更受到情緒無法冷靜的影響,所以從傳統(tǒng)科學的觀點來看,這不能算是一篇科學性的文章。


我又想到NOVA電視節(jié)目中有一段美國當代物理學家Weisskopf(最近退休的美國麻省理工大學物理系主任)說過的話,他說他自己不是一個標準的科學家,因為一般對科學家的要求是壓制感情,需要冷靜。


但是他說︰「他們錯了﹗」在他寫的一本談物理學與社會關系的書中,他認為人類文化的進展是靠兩大支柱支撐:一是Knowledge(智能),一是Compassion(慈悲)。釋迦牟尼佛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告訴了我們,人類最需要的是智能與慈悲。


這些年來,從我同一些農民(多數(shù)是有機生產者)接觸的經驗,以及從他們的著作中,深深體會出他們的成就,除了經驗、學識與努力之外,他們對土壤及生產物的愛心,無疑是最大原因之一。


最近讀到Jenny教授(學土壤的朋友都知道他的)退休后在一個討論土地利用會上的講稿,他稱土壤為Mother Earth(大地母親),從講稿中看出他對土壤的尊敬與愛護。本世紀的偉人史懷哲(Schweitzer)說過:


「Reverence for life sets up a relationship between our minds and the universe」


「對生命的尊敬,是在建立我們心靈和宇宙的關系。」


Bromfield氏追述他第一次接觸到史氏的這一偉大思想,引發(fā)他的共嗚,曾寫出很多的感想,這里只引用他的幾句話:


「In this very great phrase, 」Reverence for life」, I too found what I had sought for so long. .... This principle is known to every good farmer. .... It is the only profession in which man deals constantly with all the law of the universe and life. .... Every good farmer practice, even though he may not understand clearly, the principle of reverence for life, and on this he is among the most fortunate of man., for he lives close enough to life. ....」


「我發(fā)現(xiàn)我對史懷哲的『對生命的尊敬』哲理追求已久?!?每一個好農民都知道這一哲理?!?SPAN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MAX-WIDTH: 100%; PADDING-BOTTOM: 0px; PADDING-TOP: 0px; PADDING-LEFT: 0px; MARGIN: 0px; PADDING-RIGHT: 0px; BACKGROUND-COLOR: rgb(192,80,77)'>農業(yè)是唯一使人們經常與所有的宇宙和生命定律打交道的職業(yè)?!?/SPAN>


每一個農民雖不一定完全了解史懷哲尊敬生命的哲理,但農民是所有人群中最幸運的,因為他們生存在非常接近生命的生活中?!?/P>


農業(yè)工作者,不但需要追求智識,還要對土壤及生物有愛心。希望國內的同行不要像我從前一樣,只拿土壤及植物當做實驗室的研究物品來看待。


其三,希望國內的農學、醫(yī)生、營養(yǎng)、生化、環(huán)境保護及政治、社會學者們,在了解宇宙整體觀之后,大家一起來關心農業(yè)的整體發(fā)展,從食物營養(yǎng)及生態(tài)環(huán)境方面,爭取人類的健康。 


最后,筆者此次度假返國,耳聞目睹,得知臺灣對化肥與農藥的施用,似比美國有過之而無不及,因此,美國農業(yè)危機的問題,我們也有同樣的危機問題。有健康的土壤,才能生產健康的食物。有了健康的食物,才有健康的國民。


美國的「有機農業(yè)」,也還在草創(chuàng)階段,并不普遍,待克服的困難還多。由于曲高和寡,國人如想一探究竟,有時往往不得其門而入。因此,筆者愿為此一開創(chuàng)未來的農業(yè)發(fā)展,提供代為連絡的服務。



參考文獻


1. 李約瑟著,陳立夫主譯,1980,中國之科學與文明,第二冊,臺灣商務印書館。


2. Albrecht, W. A. 1975 The Albrecht Papers, Vol. I. Ed. by Walters, C. Acres U. S. A., Kansas City, Missouri.


3. Berry, W. 1978 The Unsettling of America , Culture & Agriculture, Avon Books, New York .


4. Berry, W. 1981 The Gift of Good Land , North Point Press, San Francisco .


5. Bezdicek, D. F. and J. F. Power (Ed.) 1984 Organic Farming, Current Technology and Its Role in a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American Society of Agronomy, Madison, Wisconsin.


6. Bromfield, L. 1950 Out of the Earth, Reprinted by Aeonian Press, Mattituck, New York.


7. Bromfield, L 1955 From My Experience, Harper & Brothers, New York .


8. Carrel, A. 1935 Man, the Unknown, Harper & Brothers, New York .


9. Carter, V. G. and T. Dale 1974 Topsoil and Civilization, Rev. Ed.,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Norman, Oklahoma.


10. Dahlberg, K. A. (Ed.) 1986 New Directions for Agriculture and Agricultural Research, Neglected Dimensions and Emerging Alternatives, Rowman & Allanheld, Totowa, New Jersey.


11. Edens , T. C. and Others (Ed.) 1985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 Integrated Farming Systems,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Press, E. Lansing, Michigan.


12. Engelken, R. and R. Engelken 1983 The Art of Natural Farming & Gardening, Barrington Hall Press, Greeley, Iowa.


13. Fukuoka , M. 1978 The One-Straw Revolution, Rodale Press, Emmaus, Pennsylvania.


14. Fukuoka , M. 1985 The Natural Way of Farming,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Green Philosophy, Japan Publications, Tokyo and New York .


15. Gerson, M. 1986 A Cancer Therapy, 4th Ed., Gerson Institute, Bonita, California.


16. Gever, J. and Others 1987 Beyond Oil, The Threat to Food and Fuel in the Coming Decades, Ballinger, New York.


17. Griggs, B. 1986 The Food Factor, Penguin Books, Middlesex, England.


18. Howard, A. 1940 An Agricultural Testamen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ondon .


19. Howard, A. 1956 The Soil and Health, Devin Adair, New York .


20. Jenny, H. 1984 The Making and Unmaking of a Fertile Soil, in 「Meeting the Expectations of the Land」, Ed. by Jackson, W. and Others, North Point Press, San Francisco.


21. Kellogg, C. E. 1956 The Soils That Support Us, Macmillian, New York.


22. King, F. H. 1911 Farmers of Forty Centuries, Reprinted by Rodale Press, Emmaus, Pennsylvania.


23. Koepf, H. H. and Others, 1976 Bio-Dynamic Agriculture, Anthroposophic Press, Spring Valley, New York.


24. Little, C. E. 1987 Agriculture III, American Land Forum 7:44-48.


25. Little, C. E. 1987 Green Fields Forever, The Conservation Tillage Revolution in America , Island Press, Washington D. C.


26. Nichols, J. D. and J. Presley 1972 Please, Doctor, Do Something!, Natural Food Associates, Atlanta, Texas.


27. NOVA 1984 Down on the Farm, WGBH Educational Foundation, Boston, Massachusetts.


28. NOVA 1984 The World According to Weisskopf, WGBH Educational Foundation, Boston, Massachusetts.


29. Piction, L. J. 1949 Nutrition & the Soil, Thoughts on Feeding, Devin Adair, New York .


30. Pottenger. F. M., Jr.1983 Pottenger,s Cats, A Study in Nutrition, Price-Pottenger Nutrition Foundation, La Mesa, California.


31. Sampson, P. N. 1981 Farmland or Wasteland, A time to Choose, Overcoming the Threat to America ,s Farm and Food Future, Rodale Press, Emmaus, Pennsylvania.


32. Schumacher, E. F. 1973 Small Is Beautiful, Blond & Briggs, London .


33. Shelton, H. M. 1969 The Hygienic System, Vol. II, 5th Ed., Dr. Shelton’s Health School, San Antonio, Texas.


34. Smith, J. R. 1953 Tree Crops, A Permanent Agriculture, Devin-Adair, New York.


35. USDA 1980 Report and Recommendations on Organic Farming, U. 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Washington D. C.


36. Voisin, A. 1959 Soil, Grass and Cancer, Corsby Lockwood & Sons, London .


37. Voisin, A. 1965 Fertilizer Application, Soil, Plant, Animal, Charles, C. Thomas, Springfield, Illinois.


38. Willis, H. 1985 The Coming Revolution in Agriculture, Published by the Author, P. O. Box 692, Wisconsin Dells, Wisconsin .


39. Wolf, F. A. 1981 Taking the Quantum Leap, Harper & Row, New York.

TmallGo Top